【品牌人物】85岁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到底有多牛?

日期:2019-10-17 浏览:975 作者:牙谷牙狗  屠呦呦真正的价值,并非是用来顶礼膜拜的,而是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能够给后人带来希望。 来源:最人物(ID:iiirenwu)

1.png

  屠呦呦真正的价值,并非是用来顶礼膜拜的,而是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能够给后人带来希望。

  最近,诺贝尔奖陆续公布了今年的获奖者,又一批科学家被载入史册。

  人们不禁想起了4年前,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4年过去,她没有被奖杯冲昏头脑,仍旧兢兢业业地在工作岗位上搞科研,也一直备受关注。

  今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公布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如何解决现在青蒿素耐药的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经过三年的科研攻坚,解决了“疟疾机理研究”等诸多科研难题,一举将治疗疟疾的药物价格降低数倍。

  记者蜂拥而至,媒体争相报道。屠呦呦却表现得淡定从容,她坦诚地说此举并非“重大突破“,而是点滴“进展”。

  如此冷静克制,又让人们对屠呦呦增添了几分好感。

1.png

  屠呦呦的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苦难。

  40年前,她是那个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和家庭安危,接下科研任务的女侠。

  当身边人沉醉于娱乐,陷入自我迷恋的时刻,她成为了极少数能够拯救世界的人。

  再往前,她是共和国炮火声中坚定追求科学真理的热血女学生,求真、求是,她奋不顾身投入学术科研,坚持从中国文化中挖掘宝藏。

  如果沿着时间线一直往前追溯,人们能够看到这位步入耄耋之年老人的少女时代。

  那是1945年,屠呦呦16岁,故事从一个晴朗的夏天说起。

1.png

屠呦呦(左二) 诺贝奖颁奖现场

  一、少女的遐想

  1946年夏天,16岁的屠呦呦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即便在医疗设备先进的当下,这种病的治疗依旧棘手。屠呦呦被迫放弃学业,回家修养。

  待在家足足两年,屠呦呦的母亲希望她能够学习做饭、女红,做好相夫教子的准备,她却不然。

  饱受疾病困扰,她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将会在什么时候停止,于是将所剩无几的力气用来读书,并坚定地告诉自己:“朝闻道,夕可死矣”。

  因为家境相对殷实,屠呦呦也曾想过放弃学业,像大小姐那样过上逍遥日子。好在外地求学的哥哥,及时寄来照片鼓励她:

  “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当你获得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如今屠呦呦仍旧留着哥哥的叮咛,这是她重新找回生活斗志的动力。

  那之后,她积极配合治疗,身体逐渐恢复。过程中,她意外找到了医学的乐趣。

  多年以后面对挤满客厅的记者,她缓缓地讲到:“既能让自己远离疾病,又能救治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

  一个小小的心愿,打开了屠呦呦的医学大门。

1.png

  屠呦呦能走上医学的道路,与家庭影响密不可分。

  她的外公姚咏白是复旦大学教授,舅舅姚庆三是著名经济学家,父亲是开堂坐诊的大夫。书香门第,屠呦呦从小倍受熏陶。

  初入学堂时,屠呦呦成绩并不瞩目。但就像很多后来成就非凡事业的人一样,她身上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执拗。

  只要自己认定的事,这个文静的少女总能迸发出强烈的执拗劲头。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在药物化学是热门专业的时代,她说服父亲和亲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药学专业,希望借由中国古籍医术,结合西方医学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当时很多公知都曾发表过对于传统中医的偏见理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大多依靠偏方和经验治病,对于药物的精准打击和副作用并无有效标注,因此他们将中医视为糟粕。

  但在屠呦呦眼里,这门有着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古老学科,拥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魅力。

  从扁鹊、华佗,到张仲景、孙思邈,再到李时珍,无数前人留下的典籍中留存着中国人取之不尽的医学财富。

  一个猛子扎下去,屠呦呦希望重振中医在世界医学届的地位。

  二、为国无家

  作为被全球广泛关注的疾病之一,疟疾和人类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上千年。

  疟疾的发病源是疟原虫,这种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会大量破坏人体红细胞,导致患者短时间内经历极寒和高烧两种症状,同时引起肌肉疼痛、贫血和脾肿大。

  在无法依靠药物有效抑制疟疾的年代里,不幸患上此病的病人绝大多数会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新中国成立之前,疟疾一直是国人健康的杀手之一。

  1940年左右,保康县疟疾爆发,全县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数20%;1935年襄樊大水,灾后疟疾肆虐,市面上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卖得比黄金都要贵,无数穷苦百姓曝尸街头。

  新中国成立后,1967年,在领导的关心下,一个代号“523”的研究项目组成立,志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抗新药。

  在最初的研究进展中,尝试利用中草药和针灸抗疟功效的研究小组,并没有中医科学院的参与。

  直到1969年,研究陷入停滞,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中医科学院39岁研究员屠呦呦身上。

1.png

  “523”项目

  屠呦呦在接到这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消息时,丈夫刚刚因为苏联留学背景,被下放云南,他们的一对女儿尚不足6岁。屠呦呦进退两难。

  万般无奈之下,屠呦呦将孩子寄放在宁波老家由父母照顾。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一去,就是将近3年。

  待在实验室的日子里,屠呦呦将所有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因此导致与家人聚少离多。

  一次屠呦呦放假回家,再见子女时,却发现大女儿盯着她许久不愿叫一声妈妈,不满4岁的小女儿,见她陌生更是往姥姥姥爷身后躲。

  作为母亲,屠呦呦在那一刻心凉到冰点。但转瞬之间,她擦干眼泪,再次默默背起行囊,坚守工作岗位。

  多年以后极少提及此事的屠呦呦,在记者再三追问下,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对我们来说,交给你任务,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而分别时的各种心酸和不舍,屠呦呦再不说一句。

  三、“380”次失败

  因为具有西医研究背景,同时勤奋好学,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

  在多国对于疟疾的研究陷入停滞的时代,屠呦呦一个人带领着小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

  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里,屠呦呦坚信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根基能够帮助当下疾病的救治。

  整整三个月,屠呦呦从两千多个古方中筛选出640个,经过反复斟酌和验证,锁定其中的一百多个样本。

  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

  很长一段时间,屠呦呦的工作又陷入了迷茫。她开始焦虑,寝食难安。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翻到晋朝时期的一本《肘后备急方》,上面写着治疗疟疾的草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前期的实验中,屠呦呦的确发现青蒿能够对疟原虫产生60%的抑制率,这远远不能广泛应于药物。当看到“绞取汁”时,屠呦呦灵光乍现。

  古人对于草药的使用,通常只有煎和煮两种方式。之所以此前抑制率不高,是因为整个团队不能提取纯度较高的青蒿素。

  她回到实验室,开始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和酒精来提取青蒿素。多年后,这将是证明她能力至关重要的判断依据。

  乙醚极易挥发、且容易引起剧烈爆炸,并且有毒。屠呦呦小心翼翼,经历了整整380多次提取实验,却全部以失败告终。

  她的团队很多人开始放弃这一被验证失败的方法,垂头丧气准备进入其他药物研究。

  屠呦呦却不信邪,这个从小异常执拗的女人,带领整个团队不眠不休,一次又一次做实验。

  结果显示,最终实验成果对于疟疾的抑制率达到了惊人的100%!抗疟疾药物即将研制成功。

  所有人前来道贺的时候,屠呦呦却异常淡定。她知道,真正在临床试验中,青蒿素对人体的伤害尚无定论。

  尽管此前药物曾在动物身上出现过毒副作用,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们无法得知造成问题的是动物本身还是药物。

  危机时刻,屠呦呦第一个站出来一字一顿地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png

  试药之后的几天里,同事对她逐渐加大剂量。最终结果显示,青蒿素不会对心脏、肝脏、肾脏产生任何问题。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