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丰:匹配的力量

日期:2011-04-19 浏览:323 来源:品牌中国网

  品牌中国网讯 4月18日,由品牌联盟、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1品牌中国(女性)高峰论坛在北京融金国际酒店隆重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新十年新女性”。政府领导、女性企业家、品牌女性、品牌专家、媒体代表等千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品牌中国网和新浪女性微博进行全程直播。品牌联盟主席艾丰在“十二五规划与女企业家新突破”主旨论坛上发表演讲。

品牌联盟主席艾丰

  艾 丰:

  去年,我在女性高峰论坛的讲演题目是 “包容的力量”,今天讲演的主题是“匹配的力量”。我正在写一本书,叫做《十种思维方式》,匹配论是其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匹配”这个概念最早来自技术工程学。一个机床需要配套一个电动机。选用多大的马力的呢?马力小了,马力大了,都不行,电动机和机床必须匹配。后来,匹配这个概念走出技术工程领域,走进社会科学,我现在再请它走进哲学,走进思维:

  一共讲五点:

第一点:用“匹配论”克服“先验论”

  先讲一个故事。

  九年前,湖北电视台搞一次专题节目,我和几位学者与蒋锡培一起,讨论远东所有制上多次变革的经验。它先是民营企业,后来改成乡镇企业,后来改成国有和民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后来国有股退出,成了纯民营的企业,后来又成了上市公司。

  讨论中有人认为,从民营企业到乡镇企业,到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个倒退,后来又变成了纯民营,变成了上市公司,才又选择了更有活力的所有制形式。

  我不太同意这种意见,我说:今天讨论似乎涉及到什么所有制好。过去认为“一大二公”好,后来好像只有私有好。究竟什么所有制好?请大家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多少号的皮鞋好?我想谁也回答不出来。但如果以脚做依据,用匹配做标准,对36号的脚说,就是36号的鞋好,对44号的脚说,就是44号的鞋好。为什么?匹配。44号的鞋再好,对36号的脚都不好。36号的鞋再好,对44号的脚都不好。为什么?不匹配。

  所有制问题也是如此。理发的一定要国有国营,肯定不好,因为它们不匹配。但你由此就得出结论,说所有的国有国营都一律不好,也不见得。中国的铁路,至少在几十年之内,不仅要国有,还要国营。哪一个私人企业敢把铁路接下来?

  远东企业的聪明,就是它始终坚持匹配。开始是民营,后来变成乡镇企业,从纯理论上看,这是倒退。其实不然,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很困难,连起码的贷款也拿不到,改成乡镇企业之后,环境就改善了。后来又为什么变成混合所有制了?他们是制造电缆的,电缆的购买者主要是国家电力企业,让国家电力公司入股,就有了稳定的市场,再次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总之,什么样的所有制最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就选择怎样的所有制。这个企业的经验就是按“匹配论”办事。

  “匹配论”的对立面是“先验论”。

  哲学上有一种错误理论叫做“先验论”。

  “先验论”只承认绝对真理,不承认相对真理,认为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先于人们的实践和经验就存在在那里,人们只要发现它并按照它办事就可以了。

  “先验论”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人们只要在抽象地争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使人们陷入毫无意义的抽象争论之中。

  “匹配论”就是针对“先验论”提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它认为,判断好坏、对错、可用不可用,不是按照先验的原则,而是按照匹配的原则。例如,一块绸缎,一团棉丝,谁好谁坏呢?一般地会说绸缎好。但是,如果我想用来擦桌子,谁好呢?棉丝好,因为它吸水,价格便宜;绸缎不好,因为他不吸水,价格高。可见,判断好坏对错的标准在于匹配。离开匹配不仅问题说不清楚,而且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点:“匹配论”推动中国改革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批判了“先验论”的情况下发动的。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个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从什么禁锢下解放出来?主要是从“两个凡是”的思想下解放出来。“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指示的都要照办,凡是毛主席反对的都不能做。“两个凡是”实际上就是“先验论”,因为它把毛主席说过的话都当成了先验的、不可改变的、绝对的真理。

  中国的改革道路怎么走?邓小平并没有提出一套先验的理论,而是说“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用“匹配论”解决问题。摸什么石头?就是摸着那些和我们的改革开放的实际要求相匹配的石头。然后踩着石头一步一步往前走。

  首先成功的是农村的“包产到户”。按照一般理论,农业要现代化,就要靠机械化,就要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联片。但这一很合乎逻辑的推论在实践中行不通。而“包产到户”这种看来并不现代的形式,却因为和中国农民觉悟和农村生产力现状相匹配,倒是成功了。

  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怎么摆?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改革出题目,发展做文章”。这就是“先验论”,按照这种思路,首先要认定那种改革措施最时髦,最重要,然后“紧跟形势”。但往往声势,效果却往往很差。80年代初期,辽宁搞了73人的防爆器材厂破产改革,纷纷扬扬,震动全国,但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却微乎其微。

  另一种说法是“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这就是“匹配论”,首先研究和认定当地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用匹配的改革措施去推动经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掀起了一股“合资潮”,认为合资是先验的最好改革措施。但燕京的老总李福成认为,自己一不缺技术,二不缺市场,三不缺资本,没有必要赶这个时髦,顶住,没合资的“北冰洋”饮料也没有发展起来,过了15年之后,北京又重新收回这个品牌进行独立经营,走了一个很大的弯路!

  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的新闻报道很多,但经济效益并不好。广东的新闻报道并不多,但是积极发展很快。这是为什么?思维方式不同,比如,一个新的中央文件下来了,中央文件说,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东北的办法是认真学习文件,发现中央文件先说的是喝水,本来饿了该吃饭了,却先喝了水。广东的办法是看了文件之后,自己是喝水还是吃饭,就摸摸自己的肚皮,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不管文件先说的是喝水还是吃饭。只看文件,不摸肚子,是“先验论”;摸肚子,用文件,是“匹配论”。

  “匹配论”还是一种创新思维。

  1994年我到广东采访,和当时的省委书记谢非交谈。他告诉我,最近广东的改革在两点上有所突破。农民承包地被征用,农民失去土地怎么办?于是提出了“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并提出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外资企业挖走经营者怎么办?外商“给干股”,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给?广东的这些措施和概念,后来不仅被中央肯定,写进了中央文件,还写进了国家的法律。

  “土地使用权”和“干股”,都是匹配的产物,而不是先验的产物。有一个时期,人们把广东的经验总结为“红灯论”:“看到绿灯快点走,遇到红灯绕开走。”这种总结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广东的真正经验就是从实际出发的“匹配论”。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