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40年的最大受益者

日期:2018-11-08 浏览:912 作者:周雷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拥抱大时代 敢为天下先

  ——记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

  改革开放40年,他用28年把专营空调的街边小店,发展成长为以零售为核心、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智慧零售生态网络。

  “改革开放40年来,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中国经济建设上了新的台阶,特别是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很幸运,我赶上了这股改革的春风。”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

  模式创新带来第一桶金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句“十亿人民九亿商”的顺口溜传遍全国,在当时人们不再执着于一份固定工作,更多的人转而走向自主创业道路。1990年,恰逢其时的张近东放弃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在南京创办了苏宁。多年后很多人问起“苏宁”名字的由来,张近东说,大家都以为苏宁是“江苏南京”的意思,实则不然。“店开了以后,去工商局办营业执照,工作人员问,你的店叫什么名字啊?我一愣,还要起名字?当时我们的店开在南京的江苏路和宁海路交会处,我灵机一动,就叫‘苏宁’吧。名字由来就这么简单!”

  张近东从租下200平方米的门脸房专营空调开始了创业之旅,起步时只有十几名员工,他身兼数职,干过销售、扛过空调、送过快递,既要搞采购进货,又要管送货安装,从早忙到晚。后来,张近东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创业是艰辛的,但是很充实、很快乐。”

  创业既要苦干又要会干。当时,中国正处于商品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年代。空调生产和销售又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淡季时,订货量急剧减少,工厂生产能力被闲置;旺季时,工厂产能不足,常常出现断货情况。为什么不能淡季订货?张近东的逆向思考,让流通领域出现了“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的新模式——流通企业通过自担风险,主动投入资金让厂家有能力开展备货式生产,增加渠道中库存,然后再转移到销售旺季的时候释放。

  困扰空调行业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苏宁也因此成为当时供货最有保障的空调经销商。旺季到苏宁购买家电的消费者,不用再担心白跑一趟而买不到货了。“淡季订货”不只是改善消费者体验,在探索更有效率的零供关系方面也迈出了一大步。

  这背后,张近东承受的压力之大则鲜为人知。

  空调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淡季订货需要提前付出资金成本,订多订少,是盈是亏,只能旺季见分晓。当时,张近东比谁都关注长期天气预报,特别关心明年是“热夏”还是“凉夏”。尽管有时专家们能给出一些意见,但谁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每次下单时自己都要承受极大压力,要有极大勇气和毅力才敢在订单上签字。”张近东回忆说,有一次签付给春兰一笔大额预付款,自己在支票上签字时手直抖。

  善于创新,勇担风险,使初创的苏宁得到了空调厂家大力支持。同时,凭借灵活营销策略和踏实服务理念,苏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迅速打开市场,并逐渐动了主渠道百货商场的“奶酪”。1993年的一天,广东三洋空调器厂在南京举行供货商会议,厂家同时邀请了八大商场和苏宁。当主持人介绍张近东并请他讲话时,八大商场的家电经理们竟同时起身,集体退场。多年后,这一幕仍然清晰地印在张近东的脑海里:“当时我的感觉是震惊,原本称兄道弟的人忽然那么对你——一般人很难接受。”

  张近东按压住内心的震惊,镇定地走上台,发完言,当听到会场热烈的掌声时,他觉得自己赢了。

  面对南京“八大商场”的联合降价挤压,苏宁毫不退缩,来了个“硬碰硬”。在中国家电业第一次在卖方市场下出现的“价格战”中,苏宁凭借价格和货源的双重优势一举成名,1993年空调销售额达3亿元,成为国内的空调经销商。

  舍弃批发成就全国连锁

  苏宁的第一次转型始于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此时,曾经遥不可及的各类家用电器也“飞进了”百姓家中,中国家电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竞争日益激烈,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为保障自身利益,家电厂家纷纷提出要掌控终端,实现销售渠道扁平化。在家电批发环节,由以往的扶持大户转为“砍大户”。在苏宁零售、工程和批发3类业务中,销售规模的批发部分甚至出现亏损。

  “根本出路在于我们的运营模式能帮助上游供应商解决问题,让厂家感觉到我们确实有价值,我们有他们做不到的核心特长。”张近东经过分析和思考,决定放弃贡献核心利润的批发业务,全面转型零售。

  这在企业内部引起了很大风浪,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当时的情况是,批发业务,四五个人一年能完成几亿元的业务;但零售业务,直接面对终端激烈竞争,空调要一台一台卖出去,上百人忙活一年销售额也不过一亿元。

  对于转型,张近东的态度异常坚决。“谁再议论批发的可行性,我就开掉谁。”在1999年秋天举行的封闭式会议上,张近东对反对放弃批发业务的管理层放了狠话。这被苏宁内部视为开启连锁发展关键性的节点。

  2002年,苏宁最终敲定了在全国开直营大店的连锁计划,推出“横向扩张、纵向渗透”的开店策略。到2009年,苏宁已成为国内的商业连锁企业,连锁网络覆盖300多座城市,拥有1600多家线下门店。

  张近东的行事作风是不盲目不跟风,在转型中有着超乎寻常的战略定力和果敢。他曾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话:“聚焦赛场的人才能赢得比赛,胜者不会是那些紧盯记分板的人。”

  苏宁所聚焦的正是零售赛场。在张近东看来,零售业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零售”。零售的本质是在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快捷、便利的桥梁,服务于用户的品质生活。

  拥抱互联网再造苏宁

  进入新世纪,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经济社会发生全方位变革,电商异军突起,如巨浪一样冲击着传统商业的堤岸。2009年,张近东站在实体连锁发展的巅峰,又一次按下了变革的“快进键”,带领着苏宁十几万员工弄潮互联网。

  这场转型在旁人看来无比凶险,体量庞大的苏宁能不能转,怎么转,企业内部有犹疑,外部有质疑,有人甚至断言苏宁没有互联网基因。对此,张近东的判断是:趋势取代优势是任何一家企业都逃脱不了的宿命,企业不怕选择艰难的道路,就怕迷失正确的方向。

  成立苏宁易购,张近东筹划了10年。早在1999年,他就开始关注电商,但当时,中国互联网还不成熟,物流业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消费者几乎没有网购意识,那时国内电商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到2009年,随着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出现,张近东意识到电商时代即将全面到来。新技术带来新机遇,创业激情再一次令他热血沸腾。

  2010年,苏宁易购正式上线。2011年,苏宁正式对外发布“2011年—2020年新十年战略规划”,计划将以“科技转型、智慧再造”为核心,实现线下实体连锁店与线上易购平台“两翼齐飞”。

  面对业界有关“零售业未来属于电商还是实体”的争议,有着20多年零售业经验的张近东冷静地指出,互联网本质上还是一种工具,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但它同时又是大势所趋,当它像空气一样弥漫整个社会时,每个行业、每家企业都要“互联网化”。“所以,将线上线下割裂开来,讲谁比谁更好,我认为都是片面的、不专业的。未来的零售企业,不只在线下,也不只在线上,一定是要线上线下完美融合的‘O2O模式’。”

  苏宁此次转型旷日持久,先后经历了“+互联网”和“互联网+”两个阶段。以互联网为跳板,以创新为引擎,服务“全客群”、经营“全品类”、拓展“全渠道”,苏宁打破了发展天花板,由传统家电连锁企业一跃成为智慧零售巨头,由1万亿元的家电市场进入30万亿元的大零售消费市场。

  这是一场“化蛹为蝶”的蜕变。在过往的8年时间里,苏宁仅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投入就高达数百亿元,建立硅谷、南京、北京、上海、杭州等研发基地,IT人员超过6000人,2018年将进一步拓展到1万人。巨大的投入换来的是苏宁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领先技术,通过将这些技术贯穿到零售运营的每一项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场景之中,从而创造出了完善的智慧零售系统解决方案。

  这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修炼。为坚守正确方向,适应未来趋势,有5年的时间,企业一边在默默耕耘、苦练内功,一边承受着销售徘徊、利润下降、用户吐槽、舆论诟病、投资者疑惑等诸多压力。走过了这段艰难的历程,张近东由衷地表示:“我想对所有创新转型中的企业说,过程中的失败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败后的放弃。互联网基因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而是创新学习的技能。”

  守得云开见月明。在整体市场偏弱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现营业收入1106.78亿元,同比增长32.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59.41%。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实施顺利,截至6月30日,苏宁易购各类自营及零售云加盟店面共5578家,较2017年年底净增加1711家店面。

  苏宁的成功转型,给传统零售企业树立了标杆,也显著提振了业界信心。未来零售业的发展,不仅是渠道和业态的变化,更是零售资源的重塑和再利用。“线上线下全渠道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智慧零售模式,已经成为零售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很多拥有丰富积累的实体企业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转型升级机遇。率先在互联网转型成功的苏宁愿意与大家一道开拓新的蓝海。”张近东说。

  为美好生活砥砺奋进

  28年前,张近东怀着“让家人生活得更好”的朴素愿望开始创业,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他的社会责任意识持续增强。“企业小的时候是个人的,大了就是员工的,再大就是社会的、国家的。”学中文专业的张近东,内心深处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他个人的创业梦,早已与苏宁企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